课件编号2236493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4课《风筝》教案设计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213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文版,七年级,4课,风筝,教案,设计
  • cover
风筝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注音。 蟹xiè 杈chà 憔悴qiáo cuì 嫌恶wù 可鄙bǐ 什shí物 虐nvè杀 苦心孤诣yì 2、释词。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瘦弱。 憔悴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 别: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什 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 惊惶:惊慌。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宽容饶恕。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三、资料助读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文坛领袖。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为什么叫“鲁迅”呢?原由有三:“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四、再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事件:文章记述了一件怎样的事? 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而心情沉重,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心里更加悲哀。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风筝) 3.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悲哀) 五、重点品读、深入研讨 朗读第3、4段完成下列问题 1、3、4哪些描写表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哪些描写表现了“我”嫌恶风筝 弟弟:外貌、神态,动作描写 我:动作描写 2、“我”为什么这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我”认为管得对,弟弟应该认真读书,做有出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