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65552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合教学教案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363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 cover
第三单元 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33-46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 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 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 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49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 9.古诗三首 …………………………………………………2~3课时 10.纸的发明…………………………………………………2~3课时 11.赵州桥 …………………………………………………2~3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 综合性学习 语文园地………………………………………3~4课时 第一课时:10、11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37—41页 教学目标: 1.会写“录”“存”“约”“欧洲”“省”“史”等几个易错字,掌握多音字“雷、切、便、鲜、爪”。 2.根据两课的课文内容,巩固知识点: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写“录”“存”“约”“欧洲”“省”“史”等几个易错字,掌握多音字“雷、切、便、鲜、爪”。 难点:根据两课的课文内容,巩固知识点: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教学具准备: 课件、练习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备注 自 主 整理 师:自读10、11两课的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两篇课文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上台汇报。(互评、补充) 3.学生汇报,教师概括: (1)按照时间顺序,纸经历了( ),最后蔡伦的造纸术传承下来,影响了全世界。(借助书上P38的表格梳理) (2)赵州桥( )、( )、( )的三大特点。 自 主 探 究 同学们,请你们快速浏览《纸的发明》的第二、三自然段,借助表格说一说为什么在蔡伦发明纸之前,那些记录文字的方法为什么都没有传承下来?(小组内先交流,再汇报) 师小结。 同学们,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术能得以传承下来?请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说一说本小节一共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后两句话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