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66924

7.2《登高》课件(共24张PPT)+教案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37426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登高,课件,24张,PPT,教案
    课题:登高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这位老人就是杜甫,今天要学习他的名作《登高》。 二、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3、作品特点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通常以8句为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 (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尾联)。本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登高》这首诗为七言律诗,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4、熟读课文 播放音频,梳理字音字形。 5、分析情感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悲愤、沉郁、孤独 三、课文赏析 1、首联、颔———描写登高常见之景 (1)译文 (2)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天气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 (3)颔联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4)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 “飞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2、颈联、尾———抒发登高所生之情 (1)译文 (2)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 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指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由此因景而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