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观照自然》 课型 中国山水画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中国山水画“三远法”的空间构图逻辑及散点透视。掌握“皴法”的分类(点皴、线皴、面皴)与技法特点,能结合自然实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和实践的方式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知识,在师生共同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山石皴法的具体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传统山水画的哲思精神,培养对自然的艺术化观照能力。 教材分析 重 点 山水画的构图三远法及散点透视,山石的画法(不同的皴法)。 难 点 用笔的枯湿浓淡的把控,皴法的运用。灵活运用三远法及散点透视构图。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选择 欣赏 探究 示范 实践 教学媒体工具 PPT课件 投影机 视频展台 课堂组织形式 班级集中授课 小组合作讨论 个别辅导 教学活动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第一节课 一、展示与导入(5分钟) - 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展示南北不同的经典风景山水,提问:“古人好游,在乎于山水之间,那么古人没有相机是怎么把这山山水水记录下来的呢?有是用了什么样的构图、什么样的技法呢?” - 然后在赏析估古代名画:展示赵孟頫的《平远双松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秋山行旅图》引出“三远法”与散点透视对自然空间的提炼与重构。 - 关联自然:然后再引导学生关联之前展示的真实山水风景照,运用“三远法”与散点透视对其自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提炼。 二、核心知识解析 (1)三远法与散点透视(5分钟) - 高远法: - 定义:“自山下仰山巅”(高远),如范宽《溪山行旅图》以陡峭山体营造崇高感。 - 技法要点:山脚虚隐、烟霞锁腰,强化山势的垂直纵深感。 - 深远法: - 定义:“自山前窥山后”(深远),如郭熙《秋山行旅图》通过层叠山体表现幽深空间。 - 技法要点:利用山峦掩映、水脉断续暗示无限延伸的景深。 - 平远法: - 定义:“自近山望远山”(平远),如赵孟頫《平远双松图》以横向展开的湖山表现空灵意境。 - 技法要点:淡化细节,以简逸笔法营造开阔的横向空间。 - 散点透视: - 对比西方焦点透视:中国画通过“流动视线”整合多视角(散点透视),如夏圭《溪山清远图》中游观式构图,打破单一视点限制。 山石皴法分类与技法讲解(点皴、线皴、面皴)(10分钟) - 概念解析:皴法是中国画表现山石肌理的程式化笔法,与自然质感紧密关联。 - 分类与实践: |皴法名称|皴法类型 | 特征与自然对应 | 代表画家 | | 雨点皴 |点皴 |密集短点,刻画北方山石的粗粝 |范宽| | 披麻皴 |线皴 |长线条平行排列,表现土质山峦的柔和|董源、黄公望 | | 斧劈皴 |面皴 |侧锋劈砍,表现石质山体的坚硬 | 李唐、马远 | | 卷云皴 |线皴 |弧形线条交叠,模拟云雾缭绕的山势| 郭熙 | | 米点皴 |点皴 |密集短点,刻画北方山石的粗粝| 米芾、米友仁 | 三、课堂活动 (作业布置 学生课堂实践活动)(10分钟) 作业1:分发山石实物图片,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皴法进行局部临摹,强调“以笔写质”的观察与转化。 展示与小结(10分钟) - 多维评价: - 自评:学生分析作品中三远法与皴法的应用逻辑。 - 互评:小组讨论画面空间层次与自然质感的表达效果。 - 总结升华: - 强调中国山水画“以形写神”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在自然观察中提炼艺术语言。 - 推荐延伸阅读:郭熙《林泉高致》、宗炳《画山水序》。 五、课后拓展 作业2:结合曾经学到的山水画知识和本堂课学习的构图知识,来画一画身边公园的山石景物! 观察与比较 师生问答 师生问答 师生问答 观察与比较 师生问答 四人小组讨论并组织班级交流 学生课堂实践活动 教师师巡回指导。 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