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导读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相关信息,了解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激发阅读兴趣。 2.阅读目录、插图,浏览内容,了解这本书的大概内容。 3.运用提问策略阅读科普作品,记录阅读中的问题和答案。 4.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开展阅读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阅读目录、插图,浏览内容,了解这本书的大概内容。 2.运用提问策略阅读科普作品,记录阅读中的问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作者 1.在之前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其实,面对身边最为平常的事物,我们也可以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铁会生锈? 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 …… (开火车读问题) 环顾我们身边的环境,你有问题想问吗?(请一两位学生说一说) 2.前苏联有一位作家,他不但喜欢提问题,还很善于探究问题。 他看见墙上的钟,脑袋就在思考:钟是活的吗?请大家拿起导读单,自由读读这段文字。(出示) 我们小时候都觉得,钟表是个活物件。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时,我们以为,这是钟表小心脏跳动的声音。打开表盖后,看到那么多大大小小的齿轮在运动,我们的眼睛都不够用了。这里面简直就像个大工厂!那些齿轮忙忙碌碌地干着活,就为了让时针和分针这两个小懒蛋动起来。乍看上去,这俩家伙还真不愿意动弹呢! 所有工厂都有蒸汽机、柴油机类的发动机,它能使全厂的机器运转起来。时钟里也必须有这样的发动机,因为时钟自己不能动,它不是活的。 (生自由朗读片段) 谁愿意来说说读完之后的感受?(相机板书:生动有趣) 3.不但你们欣赏他,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也曾这样评价他。(出示高士其的评价: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 4.这位作家就是米·伊林,我们通过一个小短片来认识一下他。 (播放视频简介) 二、揭示书名,初步感知 1.今天,我们就要去阅读他的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 2.(出示书的封面)我们能从封面得到哪些信息呢? 3.我们还可以通过封面猜测一下书的内容———(再次出示书的封面) 所以,米·伊林说:“你房间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一个谜。” 三、走进目录,尝试猜测 1.目录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你从目录中发现了什么?(出示目录) 作者是一站一站写的,这些站点都在房间里。 2.原来他是在房间里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秘旅行啊!(出示屋内旅行记地图)所以,有人把这本书叫作《屋内旅行记》。 3.刚刚我们看了第一站的内容,剩下几站,你对其中哪个站点特别感兴趣?预测一下米·伊林在这个站点可能会写些什么。(同桌交流) 4.现在大家赶快找到相应的章节,验证一下自己的预测对不对。 (生打开书验证,师指一两名学生说一说。) 片段阅读,学法指导 接下来,让我们接着猜。大家再看看目录,你们猜作者对哪个站点最感兴趣?为什么? 预设:我猜是第三站,因为这一站作者写的内容最多。 作者最感兴趣的,写得一定很精彩,我们先来走进片段。 1.理解片段一。 出示“为什么面团放上酵母后会膨胀起来?”片段。 默读片段,圈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 刚刚老师发现,大家圈画的大多是“酵母”“二氧化碳”,这两个词语属于科学名词或科学术语。 (1)二氧化碳:联系上下文理解。 短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当面团放上酵母,会产生许多二氧化碳小气泡。正是这些小气泡,把面团膨胀得像小山那样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小气泡,说明它是一种气体。“把面团膨胀得像小山那样高”,这里告诉我们它是一种能把面团膨胀得像小山一样高的气体。 (2)酵母:通过查资料或工具书理解。 我们用联系上下文(板书: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了二氧化碳,但这个方法不太适合理解“酵母”这个词,谁能想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