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辨别标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材料收纳盒》是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的一节手工制作课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收纳盒的功能和设计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教材内容包括收纳盒的美观性、便捷性、耐用性和实用性等方面,通过微视频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收纳盒的设计理念和制作方法。此外,教材还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作品。本课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还锻炼他们的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简单的美术基础,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学生在制作收纳盒时可能会遇到裁剪和粘贴的困难,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的情况,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及课标指向 审美感知 1.通过观察和讨论,感受收纳盒的美观性和装饰性。 2.了解收纳盒的不同材质和设计风格,培养审美意识。 艺术表现 1.学习使用剪刀、胶棒等工具,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 2.通过彩纸和纸壳的搭配,创作出个性化的收纳盒。 创意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实用性的收纳盒。 2.创新收纳盒的设计,添加个性化元素,如透明窗口或标签插槽。 文化理解 1.了解收纳盒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良好的整理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增强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剪刀、胶棒等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2.了解收纳盒的设计要素,如美观性、便捷性、耐用性和实用性。 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具有实用性和个性化的收纳盒。 难点 1.如何在制作过程中保持安全,避免意外伤害。 2.如何创新收纳盒的设计,使其既实用又美观。 3.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剪刀、胶棒、彩纸、纸壳、微视频《制作材料收纳盒》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1)播放微视频《制作材料收纳盒》,引导学生观察收纳盒的外观和功能。 (2)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收纳盒?它们有什么用途? (3)讲解收纳盒的四大功能:美观性、便捷性、耐用性和实用性。 (4)展示不同材质和设计风格的收纳盒,引导学生讨论其特点。 (5)引出本课主题:今天我们将动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材料收纳盒。 (6)提问:你们想制作一个什么样的收纳盒? (7)播放微视频中的制作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制作过程。 (8)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引入主题 (1)分发制作材料:剪刀、胶棒、彩纸、纸壳。 (2)演示如何准备纸壳,折叠或裁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3)演示如何裁剪彩纸,注意裁剪时的安全。 (4)演示如何将彩纸和纸壳粘贴在一起,强调粘贴时的注意事项。 (5)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新收纳盒的设计,使其更实用和美观。 (6)提出小组合作的任务:每组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实用性和个性化的收纳盒。 (7)分组,分配任务,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分工。 (8)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观看微视频,了解收纳盒的功能和设计特点。 回答教师提问,分享自己见过的收纳盒及其用途。 讨论收纳盒的美观性和实用性。 4. 分享自己想制作的收纳盒的设计想法。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和观看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了解收纳盒的功能和设计特点。通过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通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