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上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重点教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涉及古今中外,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意在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细腻,情感深沉,感人至深,富有哲理。作者回忆了秋天三次看花的故事,展现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变化,表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获得生命的启迪。 【学情分析】 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也总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生活在幸福之中,阅历有限,无法深刻地理解母爱的内涵,领悟生命的真谛。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共情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忏悔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思维发展: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把握作者写人叙事运用的插叙、反复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深切体会文章浓浓的母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培养珍惜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中句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 用文字全面、深刻、准确地分析文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在母亲猝然长逝后,表达对母亲深刻怀念的作品。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1.4-2020.12.31),北京人,中国著名作家、散文家。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 1.朗读自测,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准备:3分钟。 2.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静静聆听。 3.朗读评价。 (1)请该生进行朗读自评。可从字音、停连、语气、节奏等角度进行自评。 (2)其他学生说说听读感受,可从字音、停连、语气、节奏等角度进行补充。 (3)师生共同评点学生朗读情况,以鼓励为主。 4.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 预设1:我读到了母爱,史铁生的母亲很爱自己的儿子。 预设2:我读到了史铁生对母亲的爱。 预设3:我读到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预设4:我读到了史铁生对自己当初不理解母亲而感到悔恨。 预设5:我读到了史铁生对生活的态度由消极、悲观转为积极、乐观。 四、研读课文,探讨主题 1.文中多次出现“好好儿活”,你觉得史铁生有没有“好好儿活” (1)小组合作,明确观点,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来印证并进行朗读展示。 ◆要求: ①明确观点,并找出相关语句印证。一人汇报。 ②小组讨论,进行朗读设计,说明设计理由。一人汇报。 ③小组合作朗读展示。 ④组内一位成员从重音、停连、语速、语调等角度点评本组朗读。 ◆明确:史铁生一开始没有“好好儿活”,后来才做到了“好好儿活”。 ① 当初,史铁生没有“好好儿活”。第1段中,从一些副词(“突然”等)、动词(“望着望着”等)和语言描写(“不!我不去!”)中可以看出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是很痛苦、很绝望的,而且他还直接说了“我可活什么劲儿”,并且运用了一个“!”,这更表明他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是非常痛恨的,完全是自暴自弃。 ② 朗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