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 腊八粥 第二课时 统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课件 思考:作者详细写了“等粥”,略写了“喝粥”,那么是谁在等粥呢? 复习回顾,引出新课 “等粥”的过程是课文的主要部分,共呈现出四个生动场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对这四个场景进行深入品读,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八儿等粥的。 精读赏析,深入研究 面对大家都喜爱的腊八粥,八儿是如何表现的呢 画出让你感受到腊八粥美味、诱人的语句。 体会一下八儿当时的心理。 读课文第2—8自然段,交流探究: “喜得快要发疯了” “眼睛可急红了” 这两个语句如果分别换成一个词,你会想到哪些词? 欣喜若狂、迫不及待 如果把这两个语句分别换成一个字,可以是什么? 喜、急 “喜得快要发疯了” “眼睛可急红了”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拟人 “叹气”是人的行为,用这样的词语来描写腊八粥,就赋予了腊八粥生命力。 衬托八儿等粥总也得不到的失落心情。 边读边思考:通过对八儿“分粥”时的描写,刻画了八儿怎样的形象?从中你有怎样的感受? 默读第9~12自然段,小组内交流“分粥”部分: 为了能多吃一些粥,八儿开始进行分粥计划,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想给自己多分一些粥,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天真、聪慧、狡黠的儿童形象,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是怎么描写八儿“猜粥”的,想象一下八儿当时的样子。 自由朗读第 13 自然段,交流探究: 等八儿真正“看粥”时,作者又是如何借助八儿的口吻和视角表现腊八粥的? “稀烂到认不清楚” “浑身肿胀”“ “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大了三四倍”“起锅巴” 腊八粥的香甜诱人 自由朗读第18、19自然段,圈画出能体现八儿的心满意足和家庭生活温馨的语句。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喝粥”部分没有具体写喝粥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喝粥后的家庭场景呢? 描写喝粥后的情景,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喝粥时的香甜和满足,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详略得当的好处 比较哪一幅图好看,说说理由。 第二幅图好看,因为第二幅图不仅有盛开的牡丹,还有绿叶做陪衬,色彩鲜明,第一幅图只有一朵牡丹花,内容太过单调。红花还需绿叶衬,没有配 角,哪来的主角 这也是详写和略写的关系———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等粥———详写 喝粥———略写 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腊八粥的美味诱人 八儿的嘴馋、可爱 1.这节课详细品析了重点语句,边读句子边想象腊八粥的香甜。 2.在读“等粥”这一部分时,抓住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课堂小结 完成第2课时的练习题。 课后作业 思维导图(
课件网) 2 腊八粥 第一课时 统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课件 结合习俗来源,引出新课 腊八节喝腊八粥,你知道这种习俗的来源吗? 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 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浓稠 香甜 五谷杂粮的综合体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主要作品有《长河》《边城》等,其作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乡村人物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检查字词,交流预学 (1)自由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描写的腊八粥。 (2)体会文中细腻、生动的句子中所描摹的情状和韵味。 初读课文 多音字读音: 咽 yàn(咽下) 匙 chí(汤匙) 腻 咽 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