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亚洲的人文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课题名称:《亚洲的人文环境》 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 教学知识点:亚洲的人口、亚洲的经济发展、描述人口分布的一般方法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内容解读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某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地理特征。” 此条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地图,直观地了解大洲的地理分布和特征。通过阅读大洲的气候类型分布图,了解大洲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气候等,并分析这些气候类型对农业、水资源、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专家视角+观点讨论,课堂“坛”论亚洲 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这种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设计了多个“专家视角”“观点讨论”环节,例如关于印度人口增长的影响、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距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材分析 章节联系与地位分析:本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某一个具体的区域学习过程中,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 具体知识内容分析:本章教材标题为“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包括三个框题,分别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多样的气候”。本节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第二章第二节内容结构 四、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经过七年级的“认识世界”的学习,可能对亚洲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学习困难:需要了解亚洲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等基础知识;培养地图阅读能力、地理数据分析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掌握描述区域人口分布的一般方法;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对亚洲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人口与经济特征。(区域认知) 2. 理解东亚、东南亚、南亚等人口密集区的地理影响因素。掌握描述区域人口分布的一般方法,迁移运用描述北美洲的人口与经济特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与经济特点、描述人口分布的一般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六、教法、学法与教学策略 1.探究教学法:以亚洲课堂微论坛为核心主线开展教学,课堂围绕专家视角与观点讨论两大环节展开,以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2.教法指导:教师准备学习材料清单、制作地图材料、提供教学设备等。 图2 教学思路 七、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第一届亚洲课堂微论坛大会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材料】 说明本节课从专家与不同国家视角展开对亚洲人文环境与发展的讨论。 ·引出本节课探讨的主题内容 主题1:亚洲人口新态势; 主题2:创新时代的亚洲巨变与内部差异; 主题3:人口压力与经济发展如何平衡? 【材料阅读】 准备教材与地图册,进行讨论前准备。 回顾所学亚洲的分区,引出学习任务。 ·布置任务 & 总结过渡 在亚洲,你可以看见人潮涌动的现代化城市、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 可以看见数字时代的科技创新、例如中国的高楼大厦、又如印度的科技园区 也有乱中有序的东南亚的工业区、这节课一起从宏观视角走进亚洲 探讨亚洲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与可持续的未来。 新课推进①:亚洲人口新态势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专家视角1: 人口超一亿的国家中哪些是亚洲国家? 【教法指导】 (展示材料) ·观点讨论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