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72645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217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 cover
六下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要求会写“御、侯”等9个生字,其中“侯、盈”等易错字要重点指导。如“侯”容易与“候”混淆,教师可以从字音、字义两方面帮助学生区分。另外还要注意“脉”和“栖”字的读音。 这三首古诗都与传统节日或传说有关。《寒食》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长安城的繁华景象,还写到了寒食节赐新火的习俗。《迢迢牵牛星》选自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这首古诗借助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古诗,写出了人间夫妻的离情别绪。《十五夜望月》描绘了诗人在中秋夜望月怀远的情景,写出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学习这三首古诗,首先要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或传说,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其次,在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会写“侯、章”等9个生字。能借助字典、注释、插图和相关资料理解诗歌的内容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思维发展:能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借助插图和资料,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句的意蕴和情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文化传承: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热爱并传承中华民风民俗。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借助插图和相关资料,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句的意蕴和情感。 2.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节日古诗知多少 1.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节日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描写节日的古诗文,你知道哪些呢? 2.指导学生背诵相关古诗词。 3.揭示课题———《古诗三首》。 活动二:初读古诗解诗意 学习《寒食》 1.知诗人,解诗题。 (1)从题目知道第一首诗跟寒食节有关系,谁来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寒食节? (生介绍寒食节的由来,教师相机补充相关习俗:寒食节有祭扫、踏青、改火等习俗。) (2)了解诗人,韩翃是唐代诗人,“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诗歌笔法轻巧,写景别致,有盛唐遗韵。 2.朗读古诗,了解学情。 (1)自读古诗,借助注释,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正确流利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前提,学生放声朗读这首诗,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评价。 (提醒“斜”字的读音,“侯”字的写法,指导书写) (3)再次各自朗读,能够字正腔圈,有滋有味地读。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读古诗词的时候,借助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意思。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歌的内容。 (1)学生练说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诗意。教师提示:认真倾听,可适时补充。 (3)结合别人发言,再次各自说说诗的大意,能够说得准确而全面。 活动三:想象画面入诗境 学习古诗只了解诗歌大意是不够的,还要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心境,我们一起随诗人韩翃去感受唐朝寒食节的风情。 1.自读品味,生成阅读感受。 (1)自读古诗,交流读后最深的感受。 (2)指名带着感受朗读。 (3)教师适时总结:每个人读诗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首诗。 2.吟诗想象,体会节日风情。 (1)想象春城之美。 A.聚焦诗的前两句,请反复读两遍,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B.描绘画面,畅谈感受。 (提示: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何写“无处不飞花”而不是“处处皆飞花”?明确:“无处不飞花”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其实就是“处处皆飞花”的意思。但是双重否定表示强烈肯定,所以“无处不飞花”又比“处处皆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