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聚聚散散》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材中的第一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点的特性,探究点的大与小、聚与散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并运用滴、洒、喷、绘或拼贴等方法进行创作。教材以康定斯基的作品《粉色的音调》以及学生作品《星空》《瓢虫》等为例,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点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和魅力。通过对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点的聚散现象的观察,让学生感知点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为后续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 9 10 岁的年龄段,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之前的美术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造型能力,对色彩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运用能力。然而,对于抽象的点的概念以及点的聚散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学生可能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但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乐于尝试新的材料和表现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实例展示和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审美感知 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点的聚散现象,感受点的大小、聚散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发现能力。 2. 通过欣赏康定斯基等艺术家的作品,提高学生对抽象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体会点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二)艺术表现 1. 让学生掌握用滴、洒、喷、绘或拼贴等方法表现点的聚散效果,能够运用点的元素进行有创意的绘画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2.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尝试不同的材料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表达能力。 (三)创意实践 1. 启发学生在观察和感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运用点的聚散进行创意构图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 (四)文化理解 1. 通过介绍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点在不同文化背景和艺术形式中的运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2.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点的概念,清晰分辨点的大与小、聚与散,熟练掌握运用滴、洒、喷、绘或拼贴等方法表现点的聚散效果。 2. 能够运用点的聚散效果独立创作一幅有创意的绘画作品,合理构图,色彩搭配协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点的聚散现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视觉效果的感知能力。 2. 经历尝试用不同方法表现点的聚散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艺术表现力。 3. 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点的聚散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欣赏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深入理解点的大与小、聚与散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 2. 熟练掌握用滴、洒、喷、绘或拼贴等方法表现点的聚散,并能运用到创作中。 (二)教学难点 1. 巧妙运用点的聚散效果进行有创意的构图和创作,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 准确把握点的聚散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六、教学方法 1. 欣赏分析法:展示丰富的生活图片和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点的聚散现象及其视觉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 示范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滴、洒、喷、绘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