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3 原子的结构模型(第1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认识原子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和原子内部各微粒的典型及数量关系。 科学思维:体会分类、预测、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态度责任: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树立科学探究永无止境的思想。 01 原子结构模型 1.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照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的发现历史分析。 【解答】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最早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通过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而现在科学家认为电子云模型更符合实际,所以三种原子模型先后顺序为葡萄干蛋糕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 故选D。 2.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原子核带正电荷, α粒子也带正电荷,则 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而离原子核较远的几乎不受排斥力而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故a错误,而bcd正确。 故选C。 3.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以氢原子为例,下图中的四个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答】解:氢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外围电子构成,且原子核相比原子的体积小。 故答案为:C。 【分析】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a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 4.为探究原子结构, 1911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 粒子轰击金管实验,发现现象如图甲。根据 粒子散射实验, 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 粒子数量, 并绘制成图像如图乙。 现象 1:大多数 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 2:少部分 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 3 :极少数 粒子被弹了回来。 (1)图乙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 点(用字母表示)。 (2)请分析现象3的原因 (3)通过 粒子散射实验, 可以推测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____ A. B. C. (4) 用能被感知的现象来表现难以感知或度量的事物、现象, 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卢瑟福用该研究方法来说明原子核的存在。下列实验研究与该方法不同的是____(填字母)。 A.用小磁针来检测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B.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 C.灵敏电流计的偏转判定电路是否产生感应电流 D.引入磁感线研究磁场性质 【答案】(1)C (2)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 (3)C (4)D 【解析】【解答】(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即α粒子偏转角度为0,这是由于它们穿过了原子内部的空间,这也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图乙中C点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2)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碰到了比它质量大得多的物质,即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 (3)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推测出原子结构为如图丙所示中的C; (4)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用的是转换法, A、用小磁针的转动来检查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使用了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 B、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