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教案 认识区域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通过阅读材料及观看视频,能够在分析不同区域的发展优、劣势条件的基础上,设计简单的区域发展方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区域认知:运用资料,理解区域联系的含义,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 3.人地协调观:联系实际,通过解决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区域发展观。 4.地理实践力:能够依据问题搜集资料,说明区域联系对不同区域间进行协调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资料,掌握区域协调发展。(重难点) 2.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正确理解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五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按照RCEP的计划,成员国之间90%的货物贸易将实现零关税,并且最终目标是在10年内将其他货物贸易降至零关税。该协定是地区国家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步,对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稳定全球经济具有标志性意义。加入RCEP对中国会产生哪些影响? 【自主学习】 一、区域联系 区域不是孤立的,区域与区域之间必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等形式的联系。 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联系 区域之间通过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或转换,如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等方式发生联系。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联系 区域之间通过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利贸易,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形式发生联系。 3.区域联系突出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 指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 ,协调成员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2)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内奉行自由贸易原则,清除各种贸易壁垒,有助于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②可以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③区域谈判与多边谈判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消极影响 ①区域性经济集团都实行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的贸易政策,形成保护主义的贸易壁垒。②增加了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力量,抑制了竞争。 5.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经过30多年的努力,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3)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 (4)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思考交流】 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