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81634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7 找空气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2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157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空气,教学设计
  • cover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7 找空气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找空气》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中的第一课,是学生开启认识空气之旅的起始课。这一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寻找空气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特性,如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为后续深入探究空气的性质、作用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片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空气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物质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让一年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踏入科学探究的大门,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基本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学生能知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科学思维目标 通过对不同场景、物体中空气的寻找与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能尝试解释空气存在的证据。 探究实践目标 学会运用看、闻、摸、听等多种感官,以及借助简单工具(如塑料袋、扇子等)探究空气的方法。 能积极参与寻找空气的活动,主动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目标 对寻找空气的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分享、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懂得爱护环境,保护空气资源。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 帮助学生建立“空气无处不在”的科学观念。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这些较抽象的特性,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 如何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上升到对空气存在及特性的理性认识,培养初步的科学思维。 五、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通过播放一段孩子们在户外玩耍,风吹动树叶、旗帜飘扬等场景的视频,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出本节课探究主题———空气,激发学生兴趣。 直观感知策略:提供丰富的材料如塑料袋、气球、风车、吸管等,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触摸、操作等方式,直观感受空气的存在及作用,降低学习难度。 小组合作策略: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促进思维碰撞,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启发引导策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梳理探究思路,逐步构建科学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透明塑料袋若干、气球若干、风车若干、吸管若干、水槽、水、肥皂泡液、打气筒、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等。 学生准备:记录纸、彩笔(用于课后拓展记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孩子们在公园草地上放风筝、风吹动柳枝、白云飘动等户外场景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在刚才的视频里,除了看到小朋友、柳树、白云,还有什么东西在动呀?是什么让风筝飞起来,柳枝、白云飘动起来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空气”。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有趣的视频,迅速抓住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对看不见的空气的好奇,自然地导入新课主题。 寻找空气 活动一:用塑料袋找空气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透明塑料袋,示范并讲解:“小朋友们,大家拿着塑料袋,像老师这样,在空中快速地挥动袋子,然后迅速抓住袋口,看看袋子有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让袋子碰到同学。 操作完成后,教师提问:“大家看看自己手中的袋子,鼓鼓的,里面装的是什么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如“袋子变鼓了,里面好像有东西”。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用塑料袋捕捉空气,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袋子变鼓),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二:吹气球找空气 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