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劝学》 第六单元6.2 《目录》 3 课堂练习 4 拓展延伸 1 新课导入 2 新知讲解 《01》 新课导入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春秋战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诸侯纷争,战事不断,局势跌宕,然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此时却达到了一个高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让当时的天空星光璀璨。这些巨擘大多都有代表作品———《道德经》《墨子》《论语》《庄子》《荀子》。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开篇就是大家熟悉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那么,这样安排有何用意呢? 《论语》的首篇是《学而》,表示儒家对“学”十分重视。 “劝学”这个古老的命题,自孔子及其弟子,到荀子之时经过几代人的阐述。荀子作为儒家的重要人物,也延续这一传统。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后天的教化,对天性加以人为的改造,才能使人性向善。《荀子》的第一篇是《劝学》,就是为了突出“学”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加强对文言词句、语段、篇章的理解。 2.了解荀子的观点主张和《劝学》的思想内容,认识议论表达的语段结构和篇章结构。 3.准确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主要说理特点的妙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走进荀子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 (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走进荀子 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又主张霸力,法后王,又与孟子异。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哲学上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文学上,荀子为迄今所知作赋第一人。 走进荀子 《汉书·艺文志》载其赋十篇。今《荀子·赋篇》中存有《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以四言韵语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颇类谜语。其文学观点守质尚用,反对繁复,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强调学习儒家的五经。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文风犀利,磊落宏伟,辞采纷呈,《劝学》可为代表;赋风清丽,有民歌韵味。班固认为:“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侧隐古诗之义。”(《汉书·艺文志》)。著有《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荀子在中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不过因为其哲学上的唯物论和性恶论多与后儒不合,故遭贬抑。然其思想影响,则有其积极意义。 今传《荀子》一书,凡20卷,32篇,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多为其所著,仅《大略》以下6篇,为其弟子所论述。 关于《荀子》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