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师说》 第七单元7.3 韩愈 《目录》 3 课堂练习 1 新课导入 2 新知讲解 《01》 新课导入 他是一位忠臣,他曾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而触怒龙颜,从京城长安贬到广东潮州。 他是一位廉吏,他曾面对江中祸害百姓的鳄鱼,声色俱厉,义正词严,作《鳄鱼文》,从此鳄鱼不再出没,百姓安居乐业。 他更是一代“文圣”,他曾首倡古文运动,倡散文,反骈文,后人称他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他就是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师说》,感受大师的风范。 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章……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壹 作者简介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说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杂文大体相似。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借人、物、事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再比如《爱莲说》《捕蛇者说》。 壹 文体知识 壹 写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贰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 2.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