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安排及地位 新人教版教材《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课题安排在第三章第四节中,教材通过实验探究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本节课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物理思想———等效替代,两个概 念———合力与分力,一个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一个技能———力的合成与分解。本节课 上承重力、弹力、摩擦力三个概念,以及力的合成这一技能;下接共点力的平衡问题,作为 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整个力学知识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 2.课标要求及理解 2017 年新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 ”。力的合成与 分解是一个工具,新课标要求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景。因此在本 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量实际情景,让学生认识力的分解,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 ”。让 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物理问题,形成把情景与知识相关联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 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科学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培养学生运用 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 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特点 本节课面向对象是高一学生,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此外 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结合已有知识让学 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不仅让学生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力 的合成与分解;此外通过图片、视频、实物让学生融入实际情景,在实际情景中的生活问题 升华为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2.知识准备 学生已学习了共点力、二力平衡以及力的合成,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画力的图示, 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几何特点,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认识力的合成与分 解。而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3.前概念 根据相关文献以及教学实践得知,学生往往存在两个前概念。前概念 1:认为分力一定 1 小于合力;前概念 2:认为斜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可以分解为对斜面的压力以及一个下滑力。 三、重、难点任务分析 重点:知道力的合成与分解,能够利用力的分解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理解确定分力的方向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设计 核心素养 具体描述 学科核心素 养的水平 物理观念 认识力的合成与分解; 能灵活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5 科学思维 在解释引桥的例子中,能够将现实问题抽象成为物理模型, 结合推理、论证,多角度解释为什么引桥要建这么长; 5 科学探究 在探究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时,能选用合适器材获得实 验数据,分析数据找出其中规律,形成合理的结论; 4 科学态度与 责任 在应用中引入郑和下西洋,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并倡导 STEAM 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3 五、教学媒体设计 1.设计依据及意图 新课标要求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景。故本节课采用大量图片 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采用多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为学生创造实际情况,在实际生 活中解决物理问题。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引入 dislab 传感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2.具体媒体需求 PPT 课件、电脑、实物展台、dislab 传感器(朗威斜面上重力分解仪、数据采集器、专 用电脑软件)、逆风行车(小车、船帆、吹风筒) 2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n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最好制造认知冲突,在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 学生会快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新课引入中制造认知冲突,增加感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