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陆游 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 --辛弃疾《永遇乐》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六州歌头》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作者简介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北宋—南宋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题解 1185年春天,62岁的陆游重新起用为知府,赴任之前,到临安(杭州)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此诗。(与《书愤》同一年春写就)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霁: (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诗歌研读 诗歌研读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世情。 骑马:暗示被召作官。 客:客居。 京华:指京城临安。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临安伟观图》局部 探究思考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角度一:诗人一心北征,建功立业。可还是落得个,“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即透露出客居京华的懊悔,也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 角度二:首句的“世味薄似纱”,即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诗句,我们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一贯的自己。 角度三:这一句惊问,一句悲叹是悲愤之余深深的无奈,无奈之后彻底的绝望。 探究思考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写客居生活。 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虽然是短期离家,却也动了羁旅之愁。 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的危险。 探究思考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意象 小楼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