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90848

13.2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1920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3.2,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13.2:《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积累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语言运用: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思维能力: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审美创造: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 【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目标导学二:仔细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论证思路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2.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引子,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追根溯源,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细节探究 1.第一部分: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理由。 作者追根溯源,在第二段提出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第二部分: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读书态度要虚心,书不一定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第三部分: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论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明确:反面论证: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自认为熟读”实际却有很多误解;正面论证: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第四部分: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而是注重把握书籍的精神实质,也就是“观其大略”,如此读书,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5.第四-五部分:阅读课文,想一想:提倡不求甚解,“观其大略”,是否意味着不需要认真读书了? 作者态度坚决,“绝对不应该这样”,因为“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更注重对整体的把握,而不是对一字一句的细抠。作者引用陆象山的话进一步申述,“不求甚解”,就是“未晓处且放过”,而“放过是暂时的”,通过反复阅读,最后“豁然贯通”。 目标导学四:理解驳论与立论 1.概念: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