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90863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281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三,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4--2025
  • cover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审视封建末世众生追名逐利的丑态,了解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发现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文人心灵的毒害以及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读书的学子情怀。 语言运用: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笔下夸张、对比等经典讽刺手法。 思维能力:归纳概括阅读长篇讽刺小说的方法,提升概括和分析能力,剖析被封建科举和礼教思想扭曲的读书人灵魂。 审美创造: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批判、讽刺意义,领悟吴敬梓对追名逐利世风和腐朽社会的批判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讽刺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知识链接,走进《儒林外史》 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 故事背景: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令他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牢笼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标题解读: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目标导学二:浏览课本,学习读书方法 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2)欣赏讽刺笔法。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不同的讽刺笔法,让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透露出的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注重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目标导学三:梳理《儒林外史》,进行专题探究 主题一:《儒林外史》故事会 ①梳理情节,准备提纲; ②抓住梗概,注意细节; ③体会情感态度与思考。 【主要人物及事迹】 1.周进(腐儒的典型)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