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92583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46442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7课,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
  • cover
(课件网) 京师大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2日),学部奏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五条,对考试留学生程序作了初步的规定。严复参与了此次考试。上述章程将考试分两场,一场考留学所学科目,一场考国文或外文(可任选),试卷由主考官分最优等、优等和中等三级,按照所学科目分别赐予进士(最优等)、举人(优等和中等)出身。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废除科举制 隋唐 宋元 明清 晚清 科举制初创 科举制完善 科举制僵化 科举制废除 晚清为何废除科举制? 政: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经:工业文明传入,洋务运动 科举制不适应现实需要 培养新式人才 挽救民族危亡 维护清朝统治 思:西学传播 1、原因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后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摘自教材p39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新政措施之———废除科举制 1905年清廷下诏废除科举制,1906年正式实行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一)废除科举制 2、过程: 先改后废 思考:科举制到底是哪落后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确立新的选官制度———学堂选官制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讨论:新旧教育体制并存下该怎样选拔官员呢?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 2、确立新的选官制———学堂选官制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1)学堂选官制 ①具体做法: ②正式设立标志: 01 02 添加标题 03 添加标题 最下 下 中 优 最优 翰林 进士 举人 贡生 生员 设立新式学堂,学堂考核分为五等,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如右图),并授予官职或升学。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 传统与现代结合; 学堂教育与选官结合;统一学制顺应潮流。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确立新的选官制———学堂选官制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2)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为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01 02 添加标题 03 添加标题 中 优 最优 进士 举人 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 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3)———文官考试思想 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重视; 孙中山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提出文官考试思想。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建立考试院 主管人才的选拔 完善文官培养、任用、监察机制 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但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文官考试、甄别 1、文官考试制度 建立标志 对象 主管部门 选拔方式 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 民国男子年满21岁,女子不得参加;未为官 政事堂铨叙局 参加公开考试 如何看待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 立法保障考试制度的施行,促进公平公正的官吏选拔方式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官吏队伍的素质,但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 思考:对于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怎么对待?也统一参加考试决定么? 新制度实施时要考虑多方利益,尽可能缓和矛盾,也要考虑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文官考试、甄别制度 2、甄别制度 对象 选拔方式 已在文官职位的工作者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