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户籍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对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你的户口本里都有什么内容? 家庭构成、住址、个人信息 基层管理 第17 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1.通过自主学习和史料阅读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分析其发展趋势,认识建立和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通过史料阅读和分析比较,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认识其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历史作用和对当今户籍改革的借鉴意义。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状况,认识封建社会基层组织的任务,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结合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经济变迁,深刻认识社会救济和优抚对国家治理的积极意义,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 难点: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有关的重要制度的概念理解。 壹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 目的 加强人口控制 征发赋役 维持统治秩序 保障社会治安 户籍制度: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秦朝 战国 汉朝 两晋 隋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唐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分类登记 黄籍 白籍 ↓ 土断 主户客户 诸色户计 (按职定籍) 户帖 黄册 大索貌阅 编户齐民 三年一造 管理松弛 ↓ 永停编审 商周 萌芽(登人制度)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什么历代王朝重视户籍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政治: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经济:①限制人口流动,稳定小农经济;②征发赋役的需要; 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战国时期: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反映出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得到了全面加强,从而也为专制主义集权奠定了基础。 原因:国家规模不断扩大,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里耶秦户籍简 3.汉朝: 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③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④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4.东晋: 黄籍、白籍和土断 历史纵横 东晋的黄籍和白籍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原因: ①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 ②南渡北方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