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单元 100以内数加与减(一) 第4课时 算一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古代用算筹计算的情境,认识竖式,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体会算筹计算和竖式计算的运算步骤和逻辑是一致的,都能直观地体现按计数单位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发展运算能力。 2.经历借助算筹理解和解释计算的道理的过程,体会算筹、计数器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发展几何直观。 3.结合对算筹及其加减计算方法的了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难点:结合算筹,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师:这是算筹。古时候,数字还没有发明出来前,人们还不会今天的计数方法,古人就用身边的物体表示数量的多少,比如,用自己的手指、石子、谷粒计数,在绳子上计数,在骨头上刻痕计数等方式。在2500多年前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广泛使用算筹记数,算筹就是长短、粗细差不多的小棍,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金属等材料制成的。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68页上面介绍算筹的文字。 师:算筹是怎么记数的? 预设:算筹分为纵式和横式,表示两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 师:纵式,算筹怎么摆放?横式,算筹怎么摆放? 交流讨论后明确:两位数个位上的算筹竖着放,十位上的算筹横着放,算筹的根数表示数量,各个数位上是几就放几根。 二、探究新知 1.探究算筹表示的算式的意义。 师:图中表示的是用算筹计算12+31=43的过程,你能看懂吗? 学生按要求自主尝试探究,理解算筹表示的算式的意义。 师: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1:第一行是12,个位上是2,十位上是1;第二行是31,个位上是1,十位上是3;第三行表示和是43,个位上是3,十位上是4。 预设2:竖着看,个位上的2和1相加,十位上的1和3相加,得到43。 预设3:我将各个数位上的算筹换成数字是这样的。 2.认识竖式计算方法。 师:我们现在数学上也有这种竖着计算的方式, 12+31=43,也可以这样表示,并进行计算。 师:仔细观察,12中的2和31中的1是什么数位上的数字?12中的1和31中的3是什么数位上的数字? 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明确数位。 师:然后我们进行计算,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 个位上的2加1等于3,写在个位,十位上的1加3 等于4,写在十位上。这就是竖式计算。 师:对比算筹、竖式、计数器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竖着看,2和1相加得3,写在个位上,1和3相加得4,写在十位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得数仍然写在这个数位上。 预设2:算筹、竖式、计数器有点像,都是竖着看,相同数位对齐。 …… 师:大家都很善于观察,发现了竖式计算本质上和前面学习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 3.借助直观模型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 师:34-22如何计算呢?你能分别用算筹、计数器和竖式表示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展示: 三、快乐运用 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算一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