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96603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2-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609410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指政教风化。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对社会和个人的约束力是相对软性的,强调道德感召与自律,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对法治的有效补充。 法津: 教化: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制约束力。 法律与教化: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 相 辅相 成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法系———儒家礼教 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宗教伦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标准】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8课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时空坐标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成文法 德治与法治之争 秦朝 秦律 引经决狱 汉朝 以经入律 魏晋 礼法结合 唐 约律合流 宋 元 明 清 法律儒家化 礼法之争 礼法结合 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礼法之争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以礼入法 二 目录 CONTENTS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礼法之和 三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乱)世也。 ———《左传·昭公六年》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 (一)德治与法治的起源(夏商西周时期)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实行“人殉”制 夏朝 商朝 西周 德治 (礼) 的起源 法治的起源 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禹刑》 《汤刑》 《九刑》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材料: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习惯法 制作礼乐的周公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二)礼法之争: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时期)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 1. 第一次德治、法治之争:子产铸刑书 子产 叔向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德治 法治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子产: 春秋时郑国 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 (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思考:(1)子产临终前舍宽取猛的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礼崩乐坏,维护统治的需要。 子产 (3)“铸刑书”有何影响? 宣告了成文法的诞生,确立了“法律公开”的新兴地主阶级立法原则;推动了各国立法运动的开展和依法治国观念的传播 昔先王议事以制(先王衡量事情的轻重来断定罪行),不为刑辟(不公布刑法),惧民之有争心也。(法律公布后)民知有辟(法律),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2)叔向和子产在争什么? 要不要公布刑罚 叔向 2.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 2.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 结合教材P46“史料阅读”和所学知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