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39901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学案:4.15 戊戌变法

日期:2024-05-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9次 大小:192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高中,历史
  • cover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第15课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二.维新思想的发展状况 阶段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早期(60年代) 王韬 1.广贸易、开煤矿、发展资本主义2.主张君主立宪政体,实行君民共主 郑观应 1.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2.“商战” 成熟(90年代) 康有为 1.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2.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 梁启超:思想核心是“倡民权” 谭嗣同 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 翻译《天演论》,宣扬社会进化论观点。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 1.兴起———公车上书(1895年4月) (1)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2)主要内容: ①下诏、迁都、练兵,拒约再战———权宜之计。 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 (3)公车上书的影响:虽然没有上达给皇帝 ,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创办报刊、成立政治团体、论战 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中外纪闻》,梁启超《时务报》,严复《国闻报》。 ②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1895.8)和保国会(1898.4) ③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补充) 论战焦点:要不要变法(首要问题)、要不要兴民权(中心问题)。 影响:资产阶级同封建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作用 局限性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1.改订律例2.裁撤冗员3.澄清吏治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未涉及君主立宪、设议院等政治主张 经济 1.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3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化教育 1.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 控制与镇压人民 3.结果 ⑴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相继被杀。 ⑵新政内容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之外,其他措施全部被取消。 ⑶“百日维新”以失败宣告结束。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历史意义和历史教训 (一)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②脱离广大群众; ③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 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客观原因:变法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二)历史意义 1.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三) 历史教训 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和 妥协性,他们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