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分值:65分) (选择题1~9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2024·河北保定月考)下面是四幅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剪纸作品。读图,完成1~2题。 1.四幅剪纸作品中不能反映人文地域文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图中地域景观所呈现的文化,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顺应自然 B.②—中西融合 C.③—御外凝内 D.④—江南文化 读“云南省某乡村景观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中( ) A.山顶森林能够涵养水源 B.山腰村落便于居民出行 C.山坡梯田宜机械化耕种 D.山脚河流易引发旱涝灾害 4.图中最能体现当地地域文化景观的有( ) ①植被 ②河流 ③梯田 ④民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蘑菇房反映的当地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湿润 C.人口稠密 D.农业发达 读“伦敦大本钟及北京故宫景观图”,完成6~7题。 6.导致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历史 C.文化 D.经济 7.古代故宫布局在北京城中心,体现了( )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民主与法制 D.城市悠久的历史 (2024·山东泰安期末)三门峡陕州地坑院被称为“地平线下的村庄”,地坑院是一个相对封闭而又独立的院落,有窑坡通道与地面相通,窑洞顶部地面上基本没有植被,作为打谷场。坑院天井中间挖有渗井,四周砌有青砖瓦檐的拦马墙,窑顶还要在雨过天晴后碾压平整,个别窑洞开有与地面相通的“马眼”。下图为“地坑院平面示意图和景观图”。据此完成8~9题。 8.推测个别窑洞上方通向地面的“马眼”作用是( ) A.采光 B.通风通道 C.散热 D.粮食通道 9.窑顶还要在雨过天晴后碾压平整主要是为了( ) A.种植蔬菜 B.加固窑洞 C.便于通行 D.防止下渗 (选择题10~15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2024·吉林长春质量检测)船型屋,是海南岛黎族传统民居,形如倒扣木船。建造过程费工费料,以竹木搭架,茅草铺盖,盖檐宽而低矮,用木板隔墙或者用稻草混合泥土制成墙体。当地船型屋经历了从干栏式(图1)到落地式(图2)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10~12题。 10.黎族人建造船型屋的最佳时期是( ) A.2~4月 B.5~7月 C.8~10月 D.11月~次年1月 11.船型屋盖搭铺茅草时采用多层结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茅草多 B.雨季长 C.蚊虫多 D.冬季冷 12.与干栏式相比,落地式船型屋( ) ①方便起居 ②冬暖夏凉 ③更能承重茅盖 ④更能抵御强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4·福建漳州阶段练习)云南中部高原区的传统民居“一颗印”(见下图),正房多为三间,由长辈居住,左右各一间或两间耳房,由子女居住;底层为厨房和猪、马牲畜栏圈,楼上房间供人居住、储存粮食和杂物等;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并均挑出腰檐,正房腰称“大厦”,耳房腰称“小厦”,大小连通。据此完成13~15题。 13.“一颗印”一楼、二楼的用途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洪涝 C.气候 D.地震 14.“一颗印”“大厦”“小厦”相连通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雨天穿行 B.增加居住面积 C.减少建筑材料 D.增加太阳光照 15.“一颗印”正房、耳房的高度差异,主要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是( ) A.人地协调 B.阴阳平衡 C.长幼有序 D.中庸之道 16.(2024·吉林长春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碉房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早在公元111年以前就存在,多使用石块垒砌而成,一般高3层,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碉房。下图为碉房景观图及碉房各层功能示意图。 (1)分析青藏高原地区碉房多用石块垒砌而成的主要原因。(4分) (2)说出当地将碉房修筑于险峻的山石上的益处。(6分) (3)简析碉房第三层用作晒台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