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导向) 唯物史观: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出发,理解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变革的必然选择。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和地图,梳理土地改革的时间阶段(1950-1952年)及地域范围(新解放区)。 史料实证:运用法律条文、农民信件、数据图表等一手史料,实证土改的背景、措施及成果。 历史解释:辩证分析土改的进步性(废除封建剥削)与局限性(仍为土地私有制)。 家国情怀:感悟农民“翻身做主人”的历史意义,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与实施特点。 土地改革对解放生产力和巩固政权的作用。 难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解释土地改革的必然性。 辩证评价土改私有制属性的历史阶段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 影视片段:播放《白毛女》中杨白劳被迫卖女片段,提问:“旧社会农民苦难的根源是什么?” 数据实证:展示1949年土地分配图表(地主占70%土地),引导学生分析封建土地制度的危害。 2. 新课讲授 (1)背景探究 材料对比: 材料1:河北农民信件:“盼毛主席分田,吃饱饭!” 材料2:刘少奇报告:“封建土地制度是贫困的根。” 提问: 土地改革的经济根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是什么? 为何说土改是巩固新政权的需要? (2)展示《土地改革法》第一条原文,标红“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对比《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理解政策延续性。 地图与时间轴: 标注1950-1952年土改推进区域(华东、中南、西南等),分析分阶段实施策略。 强调“保存富农经济”对减少阻力的作用。 (3)意义分析 小组任务: 组1:通过1952年粮食产量增长26.9%的数据,说明生产力解放。 组2:结合农民分地照片,分析“耕者有其田”对农民心理的影响。 组3:讨论“为何土改为工业化奠基?”(农产品供给、农村市场扩大)。 教师总结:进步性:终结封建剥削,巩固政权,为工业化铺路。 局限性:未触及土地私有制根本问题,为后续合作化运动埋下伏笔。 3. 课堂活动 角色扮演模拟“土改诉苦会”: 学生分角色扮演贫农、地主、土改工作队,还原土地分配场景。 要求用史料语言表达(如贫农:“按《土地改革法》第三条,我有权分到土地!”)。 时空连线:对比1950年土改与2023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认识党的土地政策传承。 4. 总结升华(5分钟) 思维导图: 封建土地制度 → 阻碍生产力 → 土改政策 → 农民所有制 → 农业恢复 → 工业化基础 情感共鸣:齐读《土地改革法》颁布后民谣:“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 四、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为何改? 1. 封建剥削阻碍生产力(根本) 2. 农民生存危机与政权巩固需求 二、怎样改? 法律:《土地改革法》(1950)→ 废除地主所有制 实施:分阶段(1950-1952)、分地区(新解放区) 三、改得如何? 1. 3亿农民分地7亿亩(数据实证) 2. 解放生产力→农业恢复(唯物史观) 3. 局限:土地私有制的历史阶段性(辩证思维) 五、教学反思 1.素养达成度: 史料实证任务(分析农民信件)有效提升证据意识,但部分学生忽略史料出处,需强化来源批判训练。 角色扮演中,学生对“富农政策”的理解较模糊,可补充《关于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的决定》原文选读。 2. 跨学科延伸: 关联语文课文《暴风骤雨》,布置比较文学叙事与历史真实的差异。 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不同区域(如平原vs山区)土改具体措施的差异。 3.作业分层设计: 基础层:制作土改时间轴(1950-1952)。 拓展层:撰写小论文《从土改到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与不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