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7讲 考 情 分 析 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中频考点,以选择题居多,非选择题近年比较少 2.情境设计:多利用书法、绘画、诗歌等文艺作品或文化现象创设学习情境,体现五育并举的考查要求,蕴含文化自信的价值导向。如(2023·全国乙卷,25)江南诗歌唱和风尚;(2023·北京卷,16)南学与北学;(2023·辽宁卷,3)《历代名画记》;(2022·全国乙卷,25)唐代书法家的作品;(2021·海南卷,4)纪念屈原的诗歌 3.核心考向:隋唐时期的文艺特点;文艺发展与社会变迁关系;中国古代思想演变 整 体 感 知 梳理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发展脉络 儒学 道教 佛教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汉武帝,正统 受到冲击/挑战/威胁 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三教合归儒: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并行 唐中期韩愈:复兴儒学 东汉末,兴起 传播、融合 受尊崇 东汉初,传入 盛行、渐趋本土化、反佛 发展,禅宗影响最大,完成本土化 一、三国至隋唐思想变迁:儒、道、佛的发展 ①思想多元,融合共生; ②三教合一成为历史趋势; ③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特点: 1. 儒学危机 ①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②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冲击儒学; ③儒学理论本身缺陷。 要求 解决社会问题; 寻求精神慰藉。 儒学经学化变得迂腐、僵化,不能满足时代需要。 受到推崇 佛道:关注社会问题,迎合了各阶层的现实需求,给人民精神寄托。 一、三国至隋唐思想变迁:儒、道、佛的发展 思考:三国至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什么会受到冲击? 一、儒学和佛道的发展 2.据韩愈《原道》描述,当时僧人、道士均视孔子为“吾师(释迦牟尼、老子)之弟子”,而儒者“习闻其说,乐其延而自小也”,亦日:“吾师亦尝师之云尔”。这表明唐代( ) A. 儒学地位遭到挑战 B. 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C. 实行文化开放政策 D. 早期理学思想产生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A C 【任务1】依据材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广泛传播的原因。 史料一 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 ———傅乐成《中国通史》 史料二 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们渴望寻求精神安慰; (2)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冲击儒学,儒学遭到质疑; (3)儒学理论本身缺陷; (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 2、佛道的发展 【探究】魏晋时期的反佛教斗争 材料 当时佛法广传,很多人出家修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438年下诏,令50岁以下僧侣还俗,以解决兵源;444年,又以佛法搞“迷信”活动”为由(诏曰:“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下诏驱逐僧侣。446年,在重臣崔浩的进言下,发出了最严厉的灭佛诏:击破焚烧佛像及佛经,拆毁寺院,活埋僧侣。当时笃信佛法的太子再三上表劝谏,拖延了诏书的颁布,一些僧人得以逃脱。不几日,便开始砸佛塔、毁佛像(铸钱)、烧佛经、杀僧尼…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思考 :统治者为什么要灭佛?是彻底禁止吗?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占有大量地产,僧侣骄奢淫逸。 阻碍国家赋役征派,财政收入减少,百姓负担加重。 影响国家兵员,社会稳定。 是限制 灭佛表现:①官方:三武一宗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