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10680

第七单元“艺术之美”(主题阅读)-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2954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七,单元,艺术之美,主题,阅读,六年级
  • cover
知识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美”。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 《文言文二则》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反映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书戴嵩画牛》一文通过讲述牧童指出戴嵩画的《斗牛图》的问题的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迷信权威。 《月光曲》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联想,如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蜡烛被风吹灭,月光照进窗子,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而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所产生的美妙的景象,则是兄妹俩产生的联想,把联想运用到习作中,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 《京剧趣谈》一文通过介绍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月光曲》引导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声时“看”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京剧趣谈》生动记录了京剧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习作内容紧扣单元学习内容,先从课文阅读中感受艺术之美,进而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技能方面的感悟。如何将艺术之美写得具体可感,《月光曲》和《京剧趣谈》等课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小技巧1.借助语言文字,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展开想象。如一提到“秋风”就会想到落叶。 2.借助语言文字,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想象。如由“飞舞的柳絮”想到“飘落的雪花”。 3.借助语言文字,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展开想象。如《落花生》中“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石榴、苹果那样……这就是由花生联想到同它相对的事物。 阅读技巧点睛:学会辨别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联想和想象 本单元课文中有对事物的实写,也有联想和想象。辨别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联想和想象,在现代文阅读中经常考查。那么,如何区分呢? (1)了解什么是实写,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实写是对看到或听到的事物进行描写,如《月光曲》中“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实写。联想和想象是虚写,如《伯牙鼓琴》中“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由伯牙的琴声联想到的景象;《月光曲》第9段中“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是皮鞋匠由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和想象的画面。 (2)读清题目要求,总结要点。在试卷中,这一考点常常以填空题、画线题的形式出现,要求找出文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联想和想象)。作答时要先找出实写和虚写的内容,确定描写的对象,然后答题。有时会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作答时要分开写,使答案更清晰。有的题目还会考查使用联想和想象的好处,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答出“这样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等要点。 一、(2022秋·北京西城·六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关于京剧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京剧,又称京戏,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深受国人喜爱。 1790年(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汉调艺人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