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单元教学(四) 生活在法治社会 (人教版)七年级 下 课时教学设计(2) 走近民法典 (人教版)七年级 下 核心素养目标 法治观念: 1. 了解民法典的相关知识,知道法律保护人身权和财产权,增强权利意识。 2. 能够结合民法典相关具体内容,剖析案例,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1.民法典的特征及民法典确立的基本原则。 2.法律保护人身权和财产权 教学重点难点: 1.法律保护人身权和财产权(重点) 2.民法典的特征及民法典确立的基本原则。(难点) 新知探究 活动一:认识民法典 1.民法典的性质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2. 民法典的作用: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观察 ,说说民法典有什么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3页“生活观察”,思考: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以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我们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爱教育权,婚姻自由的权利,我们可以依法签订买卖合同等,民法典保护我们的这些权利。 新知探究 活动一:认识民法典 3. 与道德的联系 第七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要求。 第九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的要求。 第一百八十四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要求。 第一百八十五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的要求。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页“探究与分享”,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联系?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4.基本原则: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探究与分享”,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 法律链接: 第三百一十七条第二款: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方某作为遗失公文包的权利人,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在赵某归还公文包后,就应当按照承诺履行支付酬金的义务。 第四百九十九条: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特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的,完成该行为的人可以请求其支付。 方某通过媒体公开悬赏,赵某完成了归还公文包的特定行为,方某却拒不付费,所以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是有相关法律依据的。 ②上述案例体现了民法典贯彻倡导什么原则? 诚信、守法、 新知探究 活动一:认识民法典 ③民法典的下列条款体现了哪些原则? 第四条:平等 第九条:绿色、守法和公序良俗 第一百一十七条:公平 第五百条:诚信 第一千零四十六条:自愿 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条: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一十七条: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第五百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等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千零四十六条: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 新知探究 活动二:保护人身权 ①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②既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 1.人身权概况 2.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 张某与汪某发生肢体冲突,致张某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