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课时2 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 选择性必修2 -课时情境-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汉江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历经15天、1 432千米的行程,于12月27日抵达中线工程终端北京团城湖,并通过自来水管网进入首都的千家万户。到2017年国庆节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达100亿立方米,惠及5 310万人。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结合实例,分析自然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辩证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经济、环境、社会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 01 02 CONTENTS 目录 南水北调 01 PART 实施南水北调的原因 南方水资源丰富 华北和西北普遍缺水 实施南水北调的原因 南北方水土资源配合不合理,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为解决北方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 不同调水线路优缺点比较 总体布局 “四横三纵” 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 东、中、西 三条调水线路 东线 自长江下游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 中线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西线 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引水入黄河上游,供水给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东、中、西三线优点对比 利用京杭运河及沿线湖泊的现有渠道,工程量较小,工期短 可调水量大 利用丹江口水库 水质好 地势北低南高可自流供水 调水量较大 规模大,受益面积大 可改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水质好 可自流供水 线路短 东 中 西 东、中、西三线缺点对比 黄河以南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大,运营费用高 污染较重,水质差 沿线地下水水位上升,易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占用农田多,移民多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 渠道穿越高山,需开凿大量的隧洞,工程艰巨,可利用设施极少 东 中 西 思考题: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自然原因:全年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旱严重。 人为原因:区域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用水量大,加剧水资源紧张程度;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人类长期的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增加。 拓展延伸 核心归纳 拓展延伸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方法技巧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资源调出区 ①资源储量丰富;②资源生产量巨大;③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消费量远小于资源生产量,能够满足输出 资源调入区 ①经济发达,资源消费量大;②区内资源储量小或资源产量难以满足资源消费需求;③资源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根本原因 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 拓展延伸 核心归纳 拓展延伸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的选择 核心归纳 (1)水源地条件:水量大小、水质好坏。 (2)地形地势条件:是否能够实现自流引水、施工难易程度以及对建设成本高低的影响。 (3)现有基础设施状况:是否有可以利用的运河等。 (4)对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5)对沿线地区人口、城市分布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 社会效益 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不足 增加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促进城镇化进程 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东线工程为京杭运河南段全年通航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