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13125

2.2.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51张)

日期:2025-04-2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1323889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2.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时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选择性必修2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结合资料,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点。(区域认知) 2.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综合思维) 3.学会归纳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综合治理的方法。(地理实践力) 导入 南小河沟位于董志塬腹地西边缘,地处庆阳市西峰区境内,属典型黄土高塬沟壑区,内有9条支毛沟,涉及12道梁咀。1952年黄委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开始了全面试验布设和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南小河沟成为集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技术示范、科普教育、生态观光游览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和对外学术交流窗口。南小河沟是如何成为闻名全国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样板的? 黄土高原概况 范围 黄土高原 南:秦岭 西:日月山 东:太行山 北:长城 黄土高原概况 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 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气候较为干旱 黄土土质疏松 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气候较为干旱 特性及表现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雨季加剧了对地表的侵蚀,春季降水少不利于地表植被恢复 黄土土质疏松 特性及表现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细粉沙为主,有较多的孔隙,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特性及表现 地形破碎,千沟万壑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 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特性及表现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面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表支离破碎,严重降低土壤的肥力,植被难以恢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2024年8月暴雨预报 自然原因 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自然原因 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自然原因 土壤: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矿、修路等) 破坏植被(伐木烧薪、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历史上营造宫殿) 过度开垦,陡坡开荒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土层变薄,养分流失,农作物单产降低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 优化产业结构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平沟:沿等高线修建的截流、蓄水沟槽,适用15°~25°的陡坡 谷坊: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修筑的土、石建筑物 梯田:在缓坡上沿等高线修建的条状、断面呈现阶梯状的田块 鱼鳞坑:在坡面上修筑呈“品”字形排列的、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坑穴,用于植树造林 淤地坝:在多泥沙沟道中修建的建筑物,可以拦泥淤地,减少洪水,控制侵蚀,增加农田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①修筑梯田,用于粮食种植;②挖鱼鳞坑储水护坡,用于植树造林;③挖引流渠和水平沟,截流蓄水 ①修建淤地坝以蓄洪、拦泥淤地; ②修拦沙坝、谷坊坝抬高沟床、稳定沟坡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提高表土的抗侵蚀能力 乔灌草相结合,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塬面和较陡山坡发展林草业,山下缓坡和沟谷发展种植业 实施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耕种方式,采用地膜覆盖及喷灌、滴灌等生产和灌溉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