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14539

13.2《不求甚解》导学案 (学生版+ 教师版)-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00次 大小:629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3.2,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4--2025
    13.2《不求甚解》导学案 (教师版)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积累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语言运用: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思维能力: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审美创造: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整体感知】 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 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答案: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答案: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答案: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课后巩固】 6.文本探究(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⑵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