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位置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空间与方位”为核心,引导学生从生活场景中感知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关系。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通过情境化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教材注重生活化教学,结合学生的日常经验,激发探究兴趣,体现“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能力较弱,但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他们对方位词已有模糊认知,但表达不够准确。教学中需借助直观教具、互动游戏和小组合作,将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认知,逐步构建空间概念。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学生经观察和实践,初步形成基本方位认知,理解其在实际场景的应用。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用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词语描述出自己或物体所处的位置。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分辨自己或物体所处的位置。 态度责任:在体验活动中,意识到学会描述方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识别方位词并描述物体位置。 难点:理解位置的相对性,灵活运用方位词解决实际问题。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标准评价情况知道描述位置的常用词语。能分辨前后左右、上下。能选择合适的词语描述自己或物体的位置。愿意和同学玩找“月亮”位置的游戏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1.展示校园图片(含教学楼、花坛、图书馆等) 提问:“放学后,如果你想让家长快速找到你,该怎么描述自己的位置?”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描述位置的词语(如“左边”“右边”),板书课题《认识位置》。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并思考,尝试用“我在图书馆旁边”“我在花坛前面”等句子回答。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位置描述的重要性,引出核心词汇。环节二:认识“前、后、左、右”教师活动2 1.示范举起右手,提问:这是老师的哪只手?你能分清自己的左右手吗? 出示示例: 教师指导:我们可以用儿歌来帮助记忆哦。 伸出左手晃一晃,右手也来伸伸长。 跺跺左脚响咚咚,右脚再跺更响亮。 左臂伸直指左方,右臂伸直向右扬; 左右分清牢记住,我们都是好儿郎。 2.现在请观察自己周围的同学,并说出自己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分别是谁。 2.指定一名学生作为参照点,提出:“你在这位同学的哪边?” 3.出示图片: 提问:如图所示,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小霞的位置。 小刚说:小霞在我的左边。 小丽说:小霞在我的右边。 为什么小刚和小丽对小霞的位置的描述不一样呢?小霞到底是在左边,还是右边? 提示:在描述某个人的位置时,需要先确定参照点,然后才能准确描述谁在谁的哪边。选择不同的参照点,描述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学生活动2 模仿教师动作,说出自己的“左、右”方位。 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方位 讨论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身体为参照,伸出手臂认识和理解前、后、左、 右,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不论描述什么位置,都要先确定一个参照点。环节三:学习“上、下、远、近”教师活动3 1.展示图片: 提问:“本子在哪儿?书包在哪儿?” 展示图片: 提问:怎样用上、下描述位置? 出示图片: 用箭头标注上、下方位 提问1: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提问2:怎样用上、下描述这3个图形的位置? 圈出上面两个图形,引导学生思考。 圈出下面两个图形,引导学生思考。 圈出正方形,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由于选择的参照点不同了,对正方形位置的描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2.用实物模拟场景(如花坛和办公楼的远近),引导学生用“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