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3课 土地改革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打土豪,分田地 《中国土地法大纲》 耕者有其田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7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0-1952 ? 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土地改革的原因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全国土地改革前农村人口及土地占有情况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 占农户总数(%) 不到7% 57%以上 占农村耕地(%) 50%以上 14% 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的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直接原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开始标志: 法律依据 土地改革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地区: 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新解放区 核心内容: ①发动群众 土改工作团深入群众发动农民参加土地改革。 ②划分阶级 根据当时中国土改现状和需要,将农村阶级划分成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 ③没收、分配土地 将地主在乡村中的权威彻底打倒,通过分配地主家产给贫苦农民,使农民实现“翻身”。 ④复查总结 由人民政府颁发土地证,整顿与加强政权和民兵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生产。 土地改革的步骤 对待地主: 第二章 土地的没收和征收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 第三章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斜的贫苦农民所有,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具体措施: (1)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分给地主一份,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如何对待富农? 相关史事 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与过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这样做可以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富农 保存富农经济 有利于发展生产 分批进行,区别对待。注意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特点: 封建 土地 所有制 产品分配 农民 土地 所有制 地主阶级 农民 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地主 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自己占有 劳动成果 都属于土地私有制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 占有者 类别 名称 地主阶级 与农民关系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点 只改变土地所有权(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二者都是私有制。 1949年9月前 完成土改的地区(老解放区) 1952年底完成 土地改革地区 (新解放区) 1953-1958年 底完成土改地区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 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 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