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跳水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语言运用: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审美创造:了解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课前解析】 文章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险。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儿子跳水。这一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使孩子脱离了险境。课文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在情节的安排上十分巧妙。一方面具体而细致地描写了猴子“放肆”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辅以水手们“取乐”的笑声,在猴子的逗弄下和水手的笑声中,孩子从“笑得很开心”到“哭笑不得”,再到“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心情不断变化,直至不知不觉陷入了险境。 故事的关键人物船长,是在文章的结果部分才出现,而且文中对船长言行的描写非常简洁,只用少量的动作和语言。联系课后题,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船长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船长的认识和对事件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肆、桅”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艘、航”等1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风平浪静、显然、放肆、龇牙咧嘴、桅杆、心惊胆战”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3.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了解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原因。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了解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聚焦课题、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第17课《跳水》。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我想到了奥运会上的跳水运动。 2.通过预习,你发现课文中的“跳水”指的是你们所熟悉的那项体育运动吗? 预设:不是。 师总结过渡:在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跳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让我们走进小说《跳水》。(板书:17 《跳水》) 4.补充作者资料 教师引导:咱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位作家。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关注故事内容,补充关于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位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播放课文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2.生初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3.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4.出示词语,检查预习。 教师引导:课前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来检查一下看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吗? (1)学生自读。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词语。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相机点拨指导。 5.识记重点生字 (1)识记生字“肆” 教师引导:“肆”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个字很相似。 预设: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到这句话,“放肆”的意思就是毫无顾忌、任意妄为。但我们知道“律”组词可以组成“法律”“律法”,都是规范我们的行为的。这样一对比,我们就可以加深对“肆”的印象了。 识记生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