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浙江版九年级下册 1.4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1.海洋里由浅入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2. 某种眼蝶翅上有酷似猫头鹰眼睛的斑纹,有利于其躲避天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眼蝶翅上的斑纹是一种拟态 B.斑纹的形成是眼蝶适应环境的结果 C.斑纹不能使眼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 D.猫头鹰和这种眼蝶是共生关系 3. 车前草同一层的每片叶之间的夹角是137°,叶片的这种有序排列能最大效率地接受光照,这种现象说明 ( ) A.环境适应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影响环境 4.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这种现象说明了 (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适应生物 D.环境改变生物 5.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变色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长在岩石表面的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之间的捕食行为会使个体死亡,但也有利于物种的生存与发展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并不是永久的适应 6.“白天热来夜间冷,一棵豆儿打一捧”,该农谚体现了影响“豆儿”产量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 C.空气 D.光 7. 水温影响鱼类生长,通常水温升高10℃,鱼类生长速度增加1~2倍,但过高水温却可能使鱼类死亡。这种现象说明 ( ) A.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 8.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叙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 A.蚁穴溃堤 B.青蛙冬眠 C.蚯蚓松土 D.大树底下好乘凉 9. 星鸦、松果松鸦和蓝松鸦具有一种特殊的学习行为,即贮藏种子并在冬天找到埋藏种子的地点。下表是相关研究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种 类 生活地域 贮藏种子数量 贮藏种子占冬季食物比例 星 鸦 高海拔 大约33000粒 100% 松果松鸦 中海拔 大约 20000粒 70%~90% 蓝松鸦 低海拔 大约 6000 粒 60% A.鸟类贮藏种子的行为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B.星鸦在冬季对贮藏种子的依赖程度最高 C.找到种子贮藏地点的行为仅由遗传物质决定 D.贮藏种子的行为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0.根据温州月平均气温变化(如图),判断一年内在同一块稻田中自然状态下最多可种植籼稻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1. 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相类似的是( )。 A.蝎子在炎热夏天将身体藏在沙里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12. 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生物依赖环境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3. 某高山上从山脚到山顶的植物分布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 )。 A.草 B.水分 C.温度 D.纬度 14.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菌核破坏了虫体内部组织,并在夏季萌发,由幼虫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形似直立的小草。真菌与幼虫的这种关系属于( )。 A.寄生 B.互助互利 C.竞争 D.捕食 15. 下列现象主要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一山不容二虎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二、填空题 16. 生物一方面受环境中的 如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