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29026

【备课无忧】人教版四下-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含反思)

日期:2025-04-04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181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反思,教学设计,关系,间的,部分,义和
  • cover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P2-P4例1 教材分析 整数加、减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加、减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加、减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学习小数、分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整数加、减运算已经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整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加、减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核心素养 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加减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迁移类推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知识链接 1.口算并读一读算式。 165-30= 820+32= 530+35= 230+150= 173-34= 161-145= 2.文化素养。 播放视频课件:青藏铁路 3.小结,引出课题。 1.回忆分类的相关知识并全班交流。 2.看视频,感受祖国的时代发展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以课件导入,让学生在感受时代发展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探究新知 (一)研究加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1)。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度,以及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度,怎么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度呢? 2.课件出示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 3.指导学生列式并解答。 小结:像814+1142=1956这样,把两个数和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就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二)研究减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2)(3)。 提问:如果我们知道了西宁到拉萨的铁路总长度和其中一部分的铁路长度,怎么知道另一部分的铁路长度呢? 2.课件出示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 3.指导学生列式并解答。 小结:从这两题中我们能够知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就叫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被减数,减得的数叫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研究加、减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1)、(2)和(3)题的列式,说说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四)研究加、减法的关系 1.继续引导学生观察(1)、(2)和(3)题的列式,说说加、减法的关系 2.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看题,梳理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讨论,列式计算 理解加法的意义 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讨论,列式计算 理解减法的意义 梳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预设: 加法是减法的相反运算,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 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 课堂演练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2题。 3.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题。 拓展延伸: 独立完成,并思考是根据什么直接写出得数的。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四、 总结评价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