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29407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6次 大小:4346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法治,古代,中国,8课,练习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2021百校联盟检测) 出卷网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德”成为了天命与人道之间的中介。由此可见,西周统治者(  ) A.颠覆了殷商宣扬的天命观 B.推崇儒家的德治主义 C.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D.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2.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将刑法浇铸在 出卷网金属器皿上,向全社会公布。晋国的叔向认为这一做法会使民众有法可循,进而“弃礼征书”(丢弃礼仪而采用刑书),因此给予了批评。这表明(  ) A.郑晋两国争霸冲突激烈 B.诸侯的权力得到了极大加强 C.礼制秩序已经彻底崩溃 D.公布成文法冲击了礼乐观念 3.(2022福建泉州期中)儒家所讲的 出卷网德,在政治层面上,首先重视立官德,要求统治者立德政、行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个体层面上,强调民德,将德根植于人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这反映出儒家学派(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强调道德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B.以约束统治者暴政为己任 C.重视个体道德意识的全面塑造 D.主张君子应具有人格魅力 4.(2021湖北宜昌期中)战国时期,法家在 出卷网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  )21·世纪*教育网 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 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 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 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 题组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5.(2022安徽亳州期中) 出卷网据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可知,五人共盗一钱以上,要斩去左足,还要在额头上刺字并徒刑六年;即使窃一匹马,偷一头牛,也要判处死刑。这说明秦律(  )【出处:21教育名师】 A.公正无私 B.等级森严 C.严苛细密 D.严刑重赏 6.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 出卷网《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版权所有:21教育】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朝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7.(2022江苏南通海安 出卷网月考)《晋律》确立了“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即九族以内的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律令儒家化的特点 B.礼法融合的开始 C.法律与教化的冲突 D.宗法观念的淡化 8.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 出卷网的律文逐条逐句进行注解,撰成《唐律疏议》,《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道德相联系 题组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9.(2022安徽淮北一中 出卷网月考)北宋《宋刑统》规定,在物证确凿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罪犯口供,也可以根据物证定罪;南宋法学家郑克在《折狱龟鉴》中提出了物证优于人证的观点。在司法实践中,即使犯人已经供认犯罪事实,也要查找相关证据,以免造成冤狱或牵连无辜。这说明(  ) A.口供作为证据的价值已丧失 B.物证是定罪量刑的唯一依据 C.涉案人员权利得到充分保护 D.司法制度在实践中发展完善 10.(2022湖南常德期中)洪武元年颁布的 出卷网《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