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30747

9.1 病毒与细菌(第2课时)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日期:2025-04-05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42911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病毒,细菌,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 cover
第9章 微生物 第 1 节 病毒与细菌(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通过培养和观察细菌的菌落的活动,培养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认同微生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说出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培养和观察细菌的菌落的活动,培养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菌落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介绍培养基的概念、组成和分类等,引入培养 和观察细菌的菌落活动。在培养和观察细菌的菌落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无菌操 作,学习如何配制培养基、接种细菌以及控制实验条件。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手培养出 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并观察其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强调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还要引导学生思考细菌菌落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培养他 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进入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探讨环节。教师结合具体案例,如抗生素的滥 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新冠病毒的流行对人类社会的冲击等,引导学生分析细菌和病毒 对人类健康的正负两面影响。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微生物在生态 系统中的角色,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益处(如发酵、生物制药)和防范其危害(如 消毒、疫苗接种)。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教学设计中还应包含总结反馈和拓展延伸部分。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 课的知识点,强调细菌和病毒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教 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如调查家庭成员对微生物性疾病的预防措施、撰写关于微 生物应用的科普小论文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 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本教学设计思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探究性 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课时安排: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 引入:单个细菌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到一定阶段,会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细胞 群体称为菌落。 菌落一般是单个菌体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 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可以反映出微生物的种类和性质。群落群落的不同形态和 特征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微生物鉴定和分类,从而更好的了解和利用微生物。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培养并观察细菌的菌落 1.首先介绍培养基的概念、组成、分类。 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养料,用于培养微生物时,使之生长和繁殖。 培养基中一般含有糖类,含氮物质,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物质。 2.设置多个疑问,引发学生思考。 不同环境的空气中都有细菌吗? 哪些环境中多一些? 哪些环境中少一些? 哪些环境中没有?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并观察细菌的群落进行探究。 介绍实验材料和用具:装有装有牛肉汁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 透明胶带、标签纸等。 3. 培养并观察细菌的菌落的方法 (1) 一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以 4~5 人为宜。 (2) 在标签纸上标出编号、日期、实验人员,然后将标签贴在装有牛肉汁固体培养基的培 养皿(已经高温灭菌)的底部。 (3) 在各自选定的普通环境中采集细菌,例如在教室、操场、卫生间等地方,打开培养皿 暴露在空气中,5~10 分钟再盖上盖子并封好。 (4) 想一想应该将培养皿放在什么环境中培养,这些培养皿是否需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 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 (5) 在教师的指导下统计细菌群落的个数。 教师播放《如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