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30756

10.1 认识生物多样性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日期:2025-04-02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42613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生物,10.1,认识,多样性,教学设计,2024-2025
  • cover
第 10 章 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 1 节 认识生物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它们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如观察、分类、比较和分析,来认识和解释生物多样性现象,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积极参与到生物 多样性保护的实际行动中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2.教学难点: 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生活实际与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并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首先通过播放生物多样性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 探究欲望。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 课件、分析图表资料等方式,逐步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 问、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每个层次的具体内涵及重要性。 在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学设计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概念图、图示或文字箭头等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系统性 的认识。同时,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讲解面临的威胁(如栖息地丧失、过度利用、环境污 染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最后,教学设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制作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海 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 际行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时安排: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地球上的生物千姿百态,它们的遗传信息变化无穷, 它们所处的生态系统丰富多彩,这些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物圈稳定 的重要因素。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句话出自《荀子·天论》,意思是天下万物得 到各自的和气而生成,得到各自的滋养而成长。 播放视频———《野败》。 引入“野败”是水稻育种重要的基因资源,这个实例充分体现了每一物种基因资源的独特 价值,从而表明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生物多样性 利用图文讲解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专家估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 500 万种,已发现和命名的有 200 多万种。 遗传多样性:每个生物体都包含了自身特有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既能保护自身物种的 繁衍,又能使每个个体表现差异。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学习目标 2: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1. 导入:我国幅员辽阔,海陆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 样的生态系统,物种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的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很多珍稀动植物, 如银杉、琪桐等珍稀植物和藏羚羊、朱鹦、东北虎、大熊猫、褐马鸡、江豚等珍稀动物。 2. 图文介绍讲解展示: 银杉,亿万年前就已在地球上生存的裸子植物,有“植物中的大熊猫”的美称 藏羚羊,主要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背部呈浅红棕色,腹部 呈白色 东北虎,也称西伯利亚虎,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有“丛林之王”的美称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 800 万年,目前仅分布在我国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 和陕西西南部 褐马鸡,身体羽毛深褐色,白色耳羽长而硬,像一对角,外侧尾羽覆盖在尾部像马尾,故 而得名 江豚,没有背鳍,头短,眼小,额部微凸 我国的几种珍稀动植物 我国是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