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4007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日期:2025-04-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234801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目标导航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1.掌握美洲外传的物种在欧洲和中国传播的过程,以及其他地区作物在美洲传播的表现。 2.认识物种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 课程 标准 2 学习 聚焦 一、界限的突破———食物物种交流的全球化 根据教材导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表现、特点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表现: ①时间长,速度慢; 特点: ②物种少; ③范围有限,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 ④以陆路为主。 ①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 ②前2C到公元2C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 樱桃、杏等从亚洲传到罗马。 一、界限的突破———食物物种交流的全球化 根据教材导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表现、特点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 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人口迁移 族群变化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一、界限的突破———食物物种交流的全球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思考推动了新旧世界物种交流的原因有哪些?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美洲的发现; 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③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及逐渐扩展; 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 ◎哥伦布 一、界限的突破———食物物种交流的全球化 根据教材,梳理美洲食物物种外传情况。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①15C末至16C初,传入欧洲; ②16C末作为食用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①明朝时传入(西北、西南、东南地区); ②自丘陵山地扩展到平原地区; ③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 ④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 ⑤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①15C末至16C初,经西葡人传入欧洲,庭院种植以供观赏; ②16C中叶,在南欧广泛种植,作为粮食、饲料作物; ③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①15C末至16C初,由西班牙人带入欧洲以供观赏; ②18C开始作食用栽培、改良培育后传回。 ①15C末传入西班牙; ②16C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①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美洲物种外传 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需求量高; ②玉米、甘薯产量高,富有营养价值; ③玉米、甘薯对气候环境适应性强; ④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的推广。 一、界限的突破———食物物种交流的全球化 根据材料,思考为何玉米、番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