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必一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革故鼎新 实干兴邦 ———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 【目标解读】通过了解历代变法和改革,认识到改革自古已有,具有历史必然性;变法和改革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曲折。 3 1 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2 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 民族复兴:现代中国的改革历程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一)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变法的背景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 私田增多 ↓ 井田制瓦解 ↓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经济:铁农具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思想文化:士阶层活跃壮大;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 (一)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变法的背景 李悝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燕昭王改革 赵武灵王变革 邹忌改革 申不害变法 商鞅 (约公元前390-前338) (一)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选官 政治 思想 风俗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组织 郡县制 焚诗书 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利于国家统一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 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适应新兴地主要求的君主官僚政治。 (一)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1)直接: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深刻: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原因是( )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特权 C.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训练·评价 B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 1、改革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加强;社会矛盾激化。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租调制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俸禄制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意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内容 后期: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全面汉化。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