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课程标准】 历史解释:利用史料,探讨各时期法治思想的内容 史料实证:通过了解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史实 时空观念:理清从先秦到明清各时期法律与教化的发展变化的脉络,理解发展发趋势。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你认识这个神兽吗? 獬豸 獬豸(xiè zhì)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因此,它被称为中国法律的图腾。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 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即礼仪教化,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先秦时期儒家的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概念辨析】 法治 礼教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 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2.法治 关注人民,体现了统治者的自我约束 (1)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①《左传》记载,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表现 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习惯法 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 法治思想的渊源:夏商 叔向使诒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子产)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 ———摘自《左传·昭公六年》 ◎子产作刑书 子产“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思考: 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 “铸刑书”有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 影响:①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 ②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 ③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理由:①叔向不愿丧失贵族阶级生杀予夺的特权,认为公布刑法违反“礼治”; ②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不顾道德礼义。(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第一次德法之争 2.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