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燕然山铭》石刻 汉击匈奴,勒石记功 “ 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汉光武帝赐倭国使臣金印 “茶马互市金牌信符” 明代茶马贸易官方凭证 日本遣唐使 井真成墓志拓片 活动:请为这些文物设计一个展览的主题 《礼宾图》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鎏金铜像 清驻藏大臣令牌 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所绘《坤舆万国全图》 中国地图 选必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民族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中华民族 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在今天我们的国土领域之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均应视为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 国家关系 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如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 概念 阐 析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北击匈奴,筑长城 南扶夷越设三郡 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屯戍 西南设郡 东北: 乌桓校尉 天可汉 都护府、 羁縻府州 和亲 册封 行省制 北庭都 元帅府 宣慰司 宣政院 土司制度 都司卫所 修长城 筑九边 马市 都司、册封、茶马互市 土司制 《尼布楚条约》 武力平乱 满蒙联姻 册封喇嘛 驻藏大臣 改土归流 收复台湾 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以图证史】———从流动中的地图看民族关系的发展 以军事征服为主;因俗而治加强行政管理;政治联姻;屯戍开发;民族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北击匈奴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三郡 思考: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 屯戍政策的影响: 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材料1: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故轮台以东,置校尉三人分护,各举图地形,通利沟渠,务使以时益种五谷。 ———桑弘羊《屯田奏》 材料2: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屯田戍边 屯 田 戍 边 实施: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在西域屯田,设置屯田校尉进行管理。曹魏继续实行。 含义:“屯田戍边”的意思是我国防守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屯田指汉代以来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戍边顾名思义就是在边疆守卫的意思。 作用:解决了军粮问题,促进了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 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D 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自马大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