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40412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285896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8课,中国,古代,法治,教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2.近代西方: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3.当代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古代中国:中华法系 法律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 综述 教化 1.古代中国:儒家礼教 2.西方社会:宗教伦理 3.当代中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 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与引导,是对法治的有效补充。 第8课 第9课 第10课 相辅相成 对立统一 从孟子和苏格拉底说起……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重礼 重法 礼 法 选必一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演变 【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一、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 1、渊源: 夏商西周时期 夏朝 商朝 西周 《禹刑》 《汤刑》 《九刑》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习惯法 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 法治思想的渊源 p45指出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渊源和具体表现? 目的:维护西周统治秩序 作用:对统治者有一定制约作用;关注人民群体,有一定进步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一、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 1、渊源: 夏商西周时期 2、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思考: 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 “铸刑书”有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一次德法之争:子产“铸刑书” 第二次德法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理由:违背礼仪,破坏了贵族等级秩序;公布刑书会使平民视法而动,引发争端。(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 历史影响: 社会矛盾:缓和了… 法律发展:当时??后世(奠基作用)??? 社会转型:促进了封建经济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派 代表及治国思想 治国手段 理论来源 儒家 法家 孟子: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仁和礼的手段 人性善 韩非: 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和刑的手段 人性恶 商鞅: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第二次德法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孔子: ①为政以德 ②节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