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x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的第1课时,主题为“请到我的家乡来”。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阶段,他们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无直接关联,但隐含在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中。 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家乡文化的道德品质。 法治观念:无直接关联,但隐含在尊重家乡传统和习俗的法治意识中。 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形成开朗、自信、热爱家乡的人格特质。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意识到作为家乡一员的责任和义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家乡的能力,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家乡风光图片、风景名胜传说或故事资料、剪报或画报材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地图,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家乡在中国的哪个位置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激发对家乡地理位置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 第一模块:请到我的家乡来 1. 猜家乡 教师活动:根据提示(如电话区号、简称、特色景点等),引导学生猜测不同同学的家乡。 学生活动:倾听提示,思考并猜测同学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特色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猜家乡游戏,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特色的兴趣,培养地理意识。 2. 找家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到自己家乡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并描一描它的轮廓,想象它像什么。再找到家乡的邻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找到自己家乡的位置,并尝试描述其轮廓和邻省。 设计意图:通过找家乡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邻省关系,增强地理意识。 第二模块:我是家乡小导游 1. 准备小导游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当好家乡小导游,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如何介绍家乡景点等。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如何当好小导游,列出需要准备的材料和介绍景点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准备小导游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盘点家乡景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盘点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资料。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或资料,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盘点家乡景点,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 3. 制作剪报或画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将家乡的自然风光用剪报或画报的方式汇集在一起,开展“美丽中国”的展示活动。 学生活动:收集相关材料,制作剪报或画报,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剪报或画报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 4. 阅读角:“神女峰”的传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神女峰”的传说故事,并提问学生:“你们家乡有没有类似的传说或故事?” 学生活动:阅读故事,思考并分享自己家乡的传说或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传说故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三、课堂练习 设计三道与家乡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相关的单项选择题和三道判断题,如“以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