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基础上展开的,气压带和风带作为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与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及特征紧密相连。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气候形成的原理,构建起完整的气候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示意图、案例分析等形式,直观地呈现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运用示意图并结合所学,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从多角度分析气候成因并解释区域地理现象;运用示意图并结合真实情景,利用原理分析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区域认知: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通过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判断气候类型,解释区域地理现象。 地理实践力:在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的基础下,简单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培养学生地理绘图的基本技能。 人地协调观:运用示意图并结合真实情景,利用原理分析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协调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及气候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气候类型形成及特征的关系,以及如何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气候成因。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图、动物大迁徙视频及相关图片、自然景观图片等。 绘制世界轮廓图的纸张、绘图工具,发给学生用于绘制气候类型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和肯尼亚马萨伊马拉之间动物大迁徙的视频,视频中展现出浩浩荡荡的食草动物群在草原上迁徙的壮观场景。播放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 5 月中下旬?”“为什么到了 10 月,它们又要回迁?”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迁徙与当地环境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被动物大迁徙的壮观场景所吸引,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小声讨论,但暂时无法准确回答。 (二)新课讲授 1:单一气压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顾对流层的对流运动知识,强调:“气流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易形成降水,气候湿润;气流下沉,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不易形成降水,气候干燥。” 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带风带示意图,提问:“在所有的气压带中,哪几个气压带控制下,气候是湿润的呢?”“在所有的气压带中,哪几个气压带控制下,气候是干燥的呢?” 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即 “低气压控制 — 气流上升 — 成云致雨;高气压控制 — 气流下沉 — 晴朗干燥”。随后,展示气压带与降水关系的表格,让学生填写。 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压带 运动方向(上升、下沉): 性质: 降水量多少: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顾复习相关知识并补充笔记。认真观察气压带风带示意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气压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分析其对降水的影响,完成表格填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上表中进一步推导出由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特点。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特点,深入探究单一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征,提问:“哪些风带在气流运动的过程中变湿润?”“哪些风带在气流运动的过程中变干燥?” 总结归纳风带属性与来源地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海陆位置和纬度分布,强调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即 “信风、极地东风: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由陆地吹向海洋→干燥;盛行西风: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由海洋吹向陆地→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