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出塞》 王昌龄 新课导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节课,我们跟随王昌龄走近古诗《出塞》,品味其中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唐玄宗开元年间,战事不断,国家在用人方面很注重论军功犒赏。为了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文人们纷纷从戎到边疆。一时间,大量的边塞诗涌现并得到传唱,在唐朝诗歌题材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王昌龄入仕后,漫游边塞,以期建功立业。据记载,他大约在北方和西北边疆地区生活了三年,对真实的边塞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所写边塞诗广为流传,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美誉。《出塞》是王昌龄的名篇,被誉为“唐绝第一”“唐绝压卷之作”。 创作背景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诗人关心边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因此借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 释“塞”解题 “塞”是多音字也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房屋顶部的形状,下方是两个手型中间的两条竖线,表示物品,合起来就像双手将物品栽在房子中间。 出塞的塞读四声,指边界上简要的地方。在中国古代,泛指长城以北的地区,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等地区的北部。 释“塞”解题 “出塞”的意思是什么? 出征关塞,出守关塞、出巡关塞…… 看到诗题《出塞》,你能想到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边塞诗,大漠、烽烟、黄沙、旌旗…… 诵读入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初读古诗。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节奏。 2.指名读诗,随机正音。 3.全班齐读。 诵读入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指导读准多音字:“还”“将”“教”。 (1)回顾旧知读准“还”。通过回顾旧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知道表达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的时候读作[huan]。(2)借助注释读准“将”。借助注释知道“将”指李广等英勇善战的将领,所以读作[jiang] (3)用查字典的方法读准“教”。查字典知道当教是“令、使”的意思时读作[jiào]。 诵读入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疏通诗意 从秦汉以来,明月就这样照耀着边关。 征战万里、守卫边关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如果英勇善战的李广将军还健在,绝不会允许敌人南下越过阴山。 整体感知 1.“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互文。这句诗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2.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3.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关呢? 寂寞、孤独、冷清、荒凉 4.请大家思考,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明月与征夫思妇联系在一起,是征夫思妇的思念。 即“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守关将士年迈的父母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又一遍地呼唤———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收官教师孤苦的妻子,年幼的孩子遥望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早已战死沙场,但是他们的妻子仍在梦里盼他早日归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4.请大家思考,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这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可悲的是,征人早已化作白骨,但他们的家人却还担心他冷着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