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南宋)辛弃疾 词牌名 题 目 写 豪壮、雄壮 题解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写 豪壮、雄壮的词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 词牌名 题目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活动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解题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为wèi,给。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2、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辛弃疾出生时,金人已占领其家乡12年,1161年,他组织千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曾被派与南宋联系。完成使命北返时,听说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杀害,就率领50名骑兵闯入有5万人的济州军营中,活捉知州张安国,并策动万人反正,跟他渡江南下。南渡后的辛弃疾,曾多次上书朝廷,陈述恢复中原大计,但朝廷均未采用。以后也只委他一些闲散官职。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辛弃疾报国之志难酬,最后在江西抑郁而死,终年68岁。 人物介绍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青年时代,词人就积极投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抗金将领耿京部下,抗击敌人。在他率众投归南宋途中,辛弃疾亲自带领五十轻骑长驱直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立下卓著的功勋。回归南宋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宋小朝廷所采纳,而且两次被弹劾革职。 从42岁至68岁的漫长岁月,词人主要在江西上饶一带的农村中度过,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所写的词里。 一生力主抗金。 下笔数千言立就,所作文章,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 为人豪迈,喜谈兵,曾多次上书,痛斥秦桧奸邪,倡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曾两次被诬入狱。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词作豪迈、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两人才气相仿,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陈亮 辛弃疾 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促膝畅谈,谈起时局形势,共商抗金北伐大计。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作此词寄陈亮,以共勉。 创作背景 读准字音: 麾( )下 炙( ) 五十弦( ) 的( )卢 huī zhì dí xián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 八 ... ...